湖南名人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历史名人 >正文

1862年,何桂清被执行死刑。多人保他,曾国藩一句话要了他的命!

时间:2025-08-30 21:02:59来源:丹青历史微信公众号编辑:叶寻
阅读量:10059

1862年12月21日,京城菜市口人头攒动,百姓们都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今天,将有一位位高权重的人物在此被执行死刑,他就是前任两江总督何桂清。


消息传开,朝野震惊,众多官员难以置信,毕竟何桂清人脉广泛,此前还有17位高官上书为他求情,甚至慈禧太后都曾有意宽大处理,可最终他还是难逃一死。



而这背后,曾国藩起到了关键作用 。


何桂清,自幼天资聪颖,未满20岁就考中进士,仕途顺遂,很快便成为手握重权的两江总督,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1860年5月6日,太平军进攻常州,身为守将的何桂清却以筹集军费为名,擅离职守。


当常州乡绅们得知他要逃走,纷纷跪地哀求,希望他能留下带领大家抵抗太平军。可何桂清却不为所动,甚至下令亲兵开枪,19名乡绅当场殒命,他也因此成功逃离常州。


但他这一逃,致使常州城轻易被太平军攻陷,随后,常熟、苏州等江南多个府县也相继失守,局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何桂清的弃城行为,引发了清廷的强烈不满,咸丰帝当即下令将他革职拿问。但何桂清在官场上经营多年,人脉极广。


他暗中指使心腹带着大量钱财进京,贿赂各路权贵。礼部尚书祁寯藻、工部尚书万青藜、通政使王拯等17位高官都收受了他的好处,纷纷上书为他求情。



甚至慈禧太后在得知此事后,也下旨表示要审慎处理何桂清的案件,这意味着如果求情的官员足够多,何桂清很可能会被宽大处理。


就在何桂清以为自己能够逃过一劫时,曾国藩站了出来。曾国藩与何桂清的矛盾由来已久。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曾国藩组建湘军,历经艰难,取得了湘潭大捷、武昌大捷等诸多胜利,可何桂清率领的两江绿营却屡战屡败,这让何桂清对曾国藩心生嫉恨。


咸丰五年,曾国藩率领湘军在江西作战受阻,派郭嵩焘向何桂清索要军饷,却遭到何桂清无情拒绝,此后,何桂清还不断排挤、诋毁湘军,两人的矛盾就此愈演愈烈,变得不可调和。


此时,曾国藩看到何桂清犯下如此大错,觉得时机已到。他深知何桂清此举严重损害了朝廷威严,若不严肃处理,日后恐怕无人再肯为朝廷尽心守城。



于是,曾国藩上奏朝廷,言辞恳切且直击要害:“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宜以僚属之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定罪状,不必以公禀之有无为权衡 。”


意思是,地方官员应以坚守城池为首要职责,不能因为下属的一句话就擅自离开;判断大臣是否有罪,要看他的内心想法和实际行为,而不是仅仅依据是否有公文禀奏。


慈禧太后看到曾国藩的奏折后,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曾国藩所言有理。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严,警示其他官员,她最终下定决心,下令诛杀何桂清。


就这样,曾经风光无限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在1862年12月21日,被斩于菜市口,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斩首的总督 。


何桂清死后,曾国藩在权力中枢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他牢牢掌握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军政大权。


从这件事中,我们能看到晚清官场的复杂与混乱,也能感受到曾国藩在政治斗争中的老谋深算。


何桂清的命运令人唏嘘,他本有着大好前程,却因一己之私,落得如此悲惨下场。


而曾国藩则凭借着自己的谋略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握,成功除掉政敌,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 。

上一篇:曾国藩:从圣贤偶像到复杂个体,一个晚清名臣的立体剪影
下一篇:落日余晖:晚清“四大名臣”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