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谈
十月,我沐着秋风,闻着花香,行走在故乡的大地上,欣赏着一幅幅美丽的乡间风景……
归乡苑里归乡人
今年国庆假期,天气真好!天天风和日丽。这么好的天气,回老家看看,到乡里走走,陶醉一番乡情,岂不乐哉!
这一天,到白马镇赶了场,买了山货,我们便驱车往大山深处奔去……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路的投入。不仅村村通了公路,而且这些穿行于村村寨寨的无名小路,不是水泥硬化,就是铺了油砂。路况好极了。
我们的车,绕着一座大山走。已是仲秋。秋风染黄了山头上一树一树的枝叶,金灿灿的。远远地看去,似是一幅悬挂在天地间的厚重的巨幅油画。
很快,车子拐过几道弯,进入了一个山谷。两边山头耸立,树木浓密。阵阵山风,送来浓郁的桂花的芳香。一库碧水出现在我们面前。再往前走,树林中,看到了那爬满青藤的农舍。农舍门楼上,有我多年前书写的字:归乡苑。一股记忆的潮水,于是奔涌在心间……
大约是八九年以前吧,我到娄底,刚在宾馆住下,闻讯后的老友朱鹏涛,便找上门来了,要请我去看一个地方。他说,他是受刘宏业之托来找我的。刘宏业也是我在娄底兼任地委副书记时认识的朋友,当时,他是地区教育局的副局长,后任局长。娄底地区改市后,他升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鹏涛说,刘宏业有一个亲戚,在老家把老屋子整修好了,那地方在龙山脚下,风景特别好,要请我去看看,想要我为他们的老宅取一个名字。于是,那一天,朱鹏涛、刘宏业和我,就来到了这个高山下的农家院……他们没有说假话,这里的风景真的好。
这是一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当时颇为时髦的红砖小楼。墙壁上,还爬满了青藤,使整栋房子与四周的山色融为一体。古香古色。屋前有块开阔的桂花林地,林地下面,是一口面积不小的山塘。塘水清幽。屋旁,有一挂很细,但极清极净的山泉落下……真是世外桃源啊!
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一对兄弟。老屋是他们父辈建的。兄弟俩都在外面工作。这次对老院子进行修整,准备退休后回来居住。于是想请我给他们的住宅取一个名。我想了想,脱口说,既然兄弟俩将来要回老家来住,这是归乡,就叫它“归乡苑”吧。大家交口称赞。他们也是做了准备的,早已摆好笔墨纸张,要我把它写下来……
当时兄弟俩都还年轻,离退休远着呢!那时候,乡村振兴、乡村建设,在全国广大农村蓬勃地展开,乡村旅游也随之蓬然兴起。头脑灵活的兄弟两,又在他们老屋的基础上,建了新屋。新屋上面,还建了一个小的游泳池。接着,又把屋场前面的桂花林、桂花林下面的山塘做了一番整修。并在山塘旁边,用水泥堆砌(雕塑)出一道山门。在山门下种了几株青藤,让整个山门被青藤覆盖,别有一番情趣……
今年国庆节前几天,周国斌给我发来微信,邀请我再去看看,并到那里住上十天半个月。他告诉我,他们的归乡苑,最近被省有关部门评为了五星级旅游民宿。整个娄底的两县、两市、一区,独有他们一家,获得了如此殊荣……
这确实诱惑到我,于是与几位朋友一道,有了此行。
在镇上赶场,准备动身出发来这里时,我与周国斌通了电话。不巧,他已出发去省城办事了。他说,他立马与归乡苑的主事者——他的堂弟周琼打电话,一切会安排好。并问我这次打算住多久?我告诉他,只到那里看看,吃顿午饭,就要到七星街青山里去……“这么匆忙啊!”他遗憾地叹息一声,“那我们只能下次见面了。”
我们在院子里停下车,在一张摆放于桂花林里的长桌边的藤椅上坐下。桌子上,主人早已为我们泡好了石斛花茶。茶杯里浮动着黄灿灿的石斛花,茶水清亮,漂亮极了。
在这里主事的是周国斌的堂弟,是一个精明的农家汉子。这一天来的人太多了,他实在忙不过来,只与我们照了一下面,把早泡好的茶水送到我们面前,就又转身忙去了。
我放眼四处看看。桂花林里的几张长桌边,都坐满了人。硕大的山塘岸边,几个傍水的亭子上,也全是人。眼下正是桂花盛开的时候,满院秋阳洒落,满院桂花飘香,满山红叶亮眼……在这样的地方住上几天,是多么地惬意啊!
“谭主席!”突然有人喊我。我扭头一看,是一位中年女士。和她在一起的,还有好几位衣着不俗的女士。她对同来的朋友介绍:“他就是谭谈,我们谭家的名人。我们的花桥复建落成的时候,他还回来讲了话,写了文章,登在《人民日报》上呢!”
她向同伴隆重地介绍我。
“怎么?你们从洞冲谭家来?”我问。
她指指旁边的女士说,带她来考察,准备与这里合作,到这里来投资。
“啊!梧桐树长起来了,就有凤凰来。”
“那你们今天到这里住不?”
“不,等会就回去。”
归乡苑里,来来往往的人。远道从城里而来的,是到这里休闲一、两天的。周边村寨里来的,是到这里游览一番就回去的。这里,成了周边村民最方便的自家公园,也成了城里归乡人最暖心的乐园。
归乡苑一角
大概是把紧要的事忙完了,周琼坐到了我们旁边的椅子上了。他对我说,想请我再帮他们一个忙。他们这里的民宿,有十二间住房。每间住房,原先都请人取了一个名字。但名字与“归乡”不搭界,是名不对题。他们还想从山上搬些石梆子安放到山塘边。石梆子上也想刻点什么。
短暂的沉思之后,我给他们出主意说:从我国历代名人的诗词中,选十二首有关乡情、乡愁的诗。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按照诗的意境,给每间住房命名。然后,请当地的书法家,把选出的十二首乡情诗雕刻在山塘岸边的石梆子上。书法作品的原件,则装裱好挂到十二间住房的墙壁上。这组石雕,也弄一个名,叫乡情诗廊。
“那,到时候要请您开个头,为我们写第一首。”周琼得寸进尺了。
我没有推辞,也不应该推辞。为乡村振兴,为故乡旅游业的发展,责无旁贷。我说,我不是书法家。但第一首,我写。我还试试去请我的好朋友,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鄢福初为你们写“乡情诗廊”四个字。
这时候,这里的服务员就端上来几样家乡口味的菜,摆放到了桂花树下的长桌上。我们就这样闻着花香,沐着清风,吃午饭了。
归乡苑里,幸福感满满的归乡人哟!
又到青山里
离开归乡苑,我们直奔花山岭下养育我的那个小山村而来。几年前,我卖掉了娄底城区的一套住房,又四处化缘,在村子里为我的童年伙伴们——如今的老农们,建了一个休闲、娱乐、健身、阅读的老农活动中心。中心由三个部分组成:晚晴书屋、晚晴广场、晚晴诗湖。今年出版了几本新书,我给书屋送些书来,也陪朋友来看看这个在全国鲜见的山村里的老农活动中心……
接着,就赶往七星镇的青山里去。青山里,是涟源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当年,声名显赫的兵工厂——洪源机械厂,就在这个村子旁边。年轻时,我在涟邵矿务局桥头河煤矿工作。这个矿的二号井,也叫青山矿井,也在这个村子边上。而那时,这村子太平常,我也许曾经来过,却没有留下任何记忆。
大约是十来年以前,这个小山村,沉甸甸地进入了我的心里。这个地方出了一位在郴州打拼的企业家,为了建设好自己的家乡,他从郴州“杀”了回来,在原来那座兵工厂(此时兵工厂已外迁了)的厂街上,兴建一个农家商贸城。为了增加商贸城的文化气息,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他到省城邀请了一些书画家,主办了一个书画笔会。并把笔会上的作品,雕刻出来,建了一个乡间诗画长廊。我也在那群被邀请的人之中……
我的一位老朋友,也是这个村子里的。早在他在一个军事学院印刷厂做厂长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那时,我主事的单位的几家刊物,常在他做厂长的这个印刷厂印刷。后来,他从部队转业到省总工会的《湖南工人报》主事。报社许多的活动,他都把我喊去参加。我们的交往就更密切了。再后来,他从工人报调任一家温泉疗养院当院长。我的身影,就经常出现在这个疗养院里了……
他是一个极富爱心,也极有责任感的人。他的战友这样向我介绍:他是一个不怕麻烦别人,也不怕被别人麻烦的人。说他不怕麻烦别人,是说他认准了要办一件事,就缠住别人不放,苦口婆心说服别人支持他。说他不怕被别人麻烦,是说他乐于助人,热心帮忙。凡是别人找他帮什么忙,从不推诿,只要自己能做到的,就积极援手。随着国家乡村振兴的推进,他就把这股劲,使到了自己这个村子的建设、改变这个村子的面貌上了。三四年时间,他调动自己所有的人脉,也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在村里建起了供村民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村民图书馆。把村里的一座青山,整修为村民公园,修好了上山的环山游步道,建起了石亭。那次,他站在石亭前告诉我,这是他六十岁的时候,用亲友们送的贺礼钱建起来的……
我还沉浸在那次的回忆里,车子就驶入了这个村,稳妥地停在村中一个水库边。
走下车来,眼前一亮。这个水库华丽转身了!成了一个美丽的小湖。湖岸建起了麻石护栏。护栏上,有书法家鄢福初书写的:大家园。这就是这个村民公园的名字了。护栏上还刻了书法家写的:大家园、大家建、大家享、大家爱等宣传文字。直抵建园主事者的用意。沿着护栏,建了一条铺了塑胶的游步道,供村民休闲散步健身。一条伸入湖中的水泥长廊,与建在湖心的一座石亭连接成一个整体。更让人惊叹的是,亭子顶上,卧着一个巨石雕塑的威猛的老虎。这条石虎,重达十二吨。可见这个水中的亭子,基础打得多么扎实。“这么重的石虎,是怎么弄上去的呀?”我感叹一句。有人说,“用大吊车呀!”
亭子,叫虎歇亭。一副对联雕刻在亭柱上。那是毛主席著名的诗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听说我这天又来他的老家青山里看看,正在医院做透析的夏金辉,透析完就忙赶回村来。这个原本壮实的汉子,消瘦得只有骨头了。这些年,他不顾疾病在身,一心扑在青山里的建设上,没有好好休息,使他的病情恶化,由糖尿病加重到尿毒症了。
他领着我,缓慢地沿着这个小湖的游步道朝前走。
“上次来,这还是一个不大起眼的山塘,怎么一下变得这么大,这么亮丽了呀?”我问。
“花了钱呀!光扩大库体,拖出去的土方,就用了两百多万!”
“这个村的建设,拢共花了多少钱呀?”
“一千多万了。”
“你不是大老板呀,哪弄来这么多的钱?”
“到处去讨呀!”
这时,我才注意到,每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旁,都立有一块碑,上面刻有捐赠者的单位或个人的名字。比如一块石碑上就刻有这样的名字:雷鸣洞矿业公司。金辉告诉我:整个水库的麻石护栏、石亭的石料,都是这个公司捐献的。
一块块碑石上,都记录着被他麻烦过的单位和个人。
在他的身上,有一种佛教徒化缘的精神,虔诚,执着,坚定。十六年来,他找遍了与他、与他们村能扯上关系的企业、企业家,苦口婆心地游说。同时,自己也倾其所有,拿出了所有积蓄。别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也纷纷伸出援手。此时此刻,我的心里突然冒出一句话来:有志者事竟成!
我们坐车往村里那座青山上走。这是夏金辉规划中的村民公园。这里与上次比,又大大地变样了。当时,还只是在他心中的一些想法,如今全部落了地。十二生肖广场,上次来时,刚刚平了地。这次来,十二座活灵活现的生肖塑像就立在我们面前了。塑像底座上,刻上了本属像的身份不俗的人士书写的字……
谭谈与夏金辉在青山里合影
从生肖广场下来,有刚建好的村民篮球场,有刚刚开工兴建的家教广场。夏金辉告诉我,他们村里,通过民主推荐,评定了他们先辈中在教育子孙、贡献社会做得特别优秀的几位先贤,为他们在广场上塑像、树碑。有先人榜样在前,后人学样于后。用这种精神,教育村里的一代代子孙。
“这家教广场,也可以叫乡贤广场啊!山村的历史,就是他们在书写!”我感叹一句。
在青山里短短几个小时的逗留,让我的心里,荡起了热辣辣的情感。走的时候,我握住这位被病魔折磨得消瘦得厉害的老友的手,心里涌上来一句话:你啊,是当今时代乡村建设中最美的乡贤啊!
香满周家湾
车子出了娄底城区,往北走。约莫一刻钟,路边出现一块分路牌。往前:小碧;往左:石井。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这是从小就嵌入在我心里的故乡的地名啊!
我们的车往左拐入了去石井的一条乡间公路。
渐渐地,一幅极美的图画出现在我们前面。公路两旁,一栋栋农舍前面,一树树繁花满枝的桂花,从车前掠过。它宛如朵朵飘动在乡间大地的彩云,装点着一个个农家小院。远处的山山岭岭,被大片大片的桂花林覆盖起来了,秋风从车窗外飘了进来,带来阵阵浓郁的芳香。
秋日的山乡原野,令人陶醉!
车子稳妥地停到了一口山塘岸边。塘岸边上,立着一块巨石。巨石上刻着赫然醒目的三个大字:周家湾。
三位老友,早已在这里等我了。他们都是刚刚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一位曾是《娄底日报》的总编辑肖洲。一位是肖洲的夫人——作家李述文。前几年,李述文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金梯子》,获得了娄底市的大奖。一位是《娄底日报》的摄影部主任、摄影家严伯霖。三位虽然也都退休了,但小我整整二十岁。在我这个老翁面前,他们都是年轻人啊!
塘岸边,建有一座石亭。亭名、亭柱上的对联,都出自一位在广州一座著名的大学任教的涟源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陈初生之手。
塘岸边上,一口古井。清澈的井水,实是令人喜爱。这大概就是周家湾世世代代村民取水的饮水井。它立在这里到底有多少年了?我没去考证。只见当下,村民们正在对它进行修整,给井台铺上讲究的麻石板,检修好一个台阶,让它在给村民供水的同时,也成为村里的一处风景。
一排整齐的桂花树,像迎宾的村姑,花枝招展地立在村头,把醉人的芳香撒向来宾。站在这里,放眼看去,天空明丽,村庄秀美。秋日的周家湾哟,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风景画!
周家湾,顾名思义,居住在这里的,都是周姓人家。开车接我来的,就是这个村子的人,叫周小雄,一个墩墩实实的农家汉子。精明,实在。
这个村,因为离城区不很远,又有优质的黄土,城区搞开发,搞建设,需要大量的红砖,于是,那些年,一座座红砖窑,就遍布全村。那时候,村子里虽然有一时的经济效益,却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后来,国家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村里的一座座红砖窑关闭了。给村里留下一幅狼狈不堪的模样,到处是被丢弃的残砖破瓦、废窑……
本世纪初,村里的能人周小雄,到欧洲一些国家旅游了一次。他看到那些国家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得真好。他还去了别的地方,也看到了那些地方的村道、村容,比自己的村子好。那时,他利用靠近涟源钢铁厂的便利条件,做起了钢材贸易,多年下来,积累了相当的实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在国内外旅游一圈后,一个决定在他心里萌生了:一定要把自己祖祖辈辈居住的村子建设好,让她不输国内外其他的乡村!
于是,他在做钢材贸易的同时,在村里建起了以桂花树苗为主的苗圃,办起了园林苗木公司。在对外承接园林工程、提供苗木资源的同时,动手绿化自己的村庄。全村各家各户,凡是愿意提供屋前屋后土地的,他都免费为其栽种桂花树。他承包了村里的一千多亩荒山空地,能种树的地方,他都栽上桂花树。对村里的道路,他出资修整硬化……十年间,他的二百多万元真金白银,就从自己的口袋里落到了村里的路上、树上。如今,周家湾,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我和肖洲夫妇、伯霖,跟着小雄,漫步在周家湾的村道上,闻着阵阵的花香,望着遍地的绿色……真是心旷神怡!
“如今,你们村子,是不是不比国内外的其他乡村差?”我问。
“现在我还不敢这么说,但我敢说,我们会继续努力,将来一定不比他们差!”
小雄带着我们,看山林,看山塘,看村里新修的一栋栋农舍……很快,我们来到了一道大坝下。坝体上,四个大字:蛟龙水库,远远地就进入了我们的眼帘。
“这是你们村里的水库?”我颇有兴致地问。
“对。我们村,就叫蛟龙村。前几年,与另一村合并后,才用了新名。”
“蛟龙村里出蛟龙。你是你们村里的蛟龙啊!”
我一声打趣,引来大家一阵“哈哈”声。
谭谈在周家湾采访
站在大坝上,我们看到了一幅更美的图画。一湾碧水,缠绕着座座青山。水形弯曲,状如龙身。叫它蛟龙水库,名副其实!
小雄站在大坝上,和我们谈起了他的规划。他说,如今,村子漂亮了,生态环境好了,到村里来走动的城里人多了。他打算顺势而为,把村里的山林水体,好好修饰打扮一番,发展乡村旅游……
一个新规划,一个新目标,已涌动在我们面前这个精明的农家汉子的心里了!
回到小雄的小院。吃过午饭之后,他领着我们看他的新居。这是一栋三层楼房。精致,气派。从中映照出当下周家湾农家人的新生活。
走进他们家的的棋牌室。大家一时兴起,便坐到牌桌前,打起了“三打哈”(一种扑克牌的玩法)。窗外,是一山开得正盛的桂花树。主人推开窗户,浓郁的桂花香就涌进房里来了……
周小雄的微信名,叫香泉湾。细细想想,还挺贴切。如今的周家湾,满村桂花开,遍地桂花香。岂不成了名副其实的“香泉湾”?
满山花开,遍地花香。在这样的农村、这样的农家生活,会是几多惬意啊!
谭谈简介:1944年生,湖南涟源人,先后出席中共第十三次、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任湖南省委第五届、第六届候补委员、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中篇小说 《山道弯弯》 等多种著作获全国重要文学奖项。曾主修毛泽东文学院、创建作家爱心书屋、主编大型丛书 《文艺湘军百家文库》、创办湖南省文艺家创作之家、建立当代湖湘文艺人物资料中心。有五百余万字、数十种著作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