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人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历史名人 >正文

左宗棠,晚清最后的铁血担当,中华民族脊梁的代表!

时间:2025-08-30 20:43:35来源:江南菜地微信公众号编辑:叶寻
阅读量:10133


最近,一部聚焦晚清名臣左宗棠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在湖南卫视黄金档热播,引发了各界关注和热议。全片共6集,经过三年多的策划打磨终面世,全面再现了1870年代左宗棠率军西征、收复新疆的恢弘历史。



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口碑爆棚,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点。 凭借扎实的史料、创新的叙事和电影级的制作质感,该片斩获纪录片融媒体传播指数榜第一名,相关片段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了海量点赞转发。豆瓣网的观众评价也是一片叫好,短短几天内涌现出许多好评。不少观众留言感慨:“纪录片以真实笔触,还原了那段捍卫国土的壮阔历程。朝堂上‘塞防’与‘海防’之争的焦灼,沙场上将士浴血奋战的惨烈,都让人感同身受。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决绝,‘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的呐喊,至今振聋发聩” 。可以说,这部纪录片让被后世影视剧相对“冷落”的左宗棠重新回到了聚光灯下,以生动震撼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在视觉呈现和讲述手法上,《左宗棠收复新疆》大胆创新,被业内评价为“电视剧的拍摄标准,电影的视效质感” 。摄制团队辗转湘军故里湖南、大战故地新疆等十余处实地取景,总行程近万公里,只为贴近历史现场。片中大量战争和历史场景采用真人演员实景演绎,再辅以CG特效和动态地图重现关键战役进程,还训练了全球顶尖的清代人物场景AI模型来微调生成复原影像,使画面既考究又富有震撼力。片尾字幕列出了豪华的专家顾问团,涵盖清史、边疆史等领域权威学者,确保了叙事的完整性、真实性与故事性 。正因如此,该片不仅“拍得真实,制作精良”,更鲜活地呈现了晚清收复新疆的艰难历程及人物群像,被誉为“宣传民族英雄的匠心之作、史诗之作” 。



危机四伏中的决策:力排众议西征收复失地


19世纪70年代中期,清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危局。一方面,新疆西北边陲风雨飘摇,自同治年间爆发的回乱以来,阿古柏入侵占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疆域版图分裂破碎 。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列强环伺,日本于1874年入侵台湾、英国在南洋虎视眈眈,万里海疆也告急 。1875年同治皇帝驾崩,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继位(光绪帝),朝廷换季,新君年幼,政局动荡不安 。内有民变、外有强敌,晚清可谓危机四伏 。就在此关头,朝廷内部围绕国家战略方向爆发了激烈争论:究竟该优先加强“海防”,集中兵力财力保卫东南沿海?还是优先经营“塞防”,夺回西北失地巩固边陲?为此军机处大臣、朝中要员们吵作一团,举棋不定 。



就在众人犹疑退缩之际,63岁的湖南老臣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毅然上奏请缨。左宗棠深知新疆自古就是中国西北的屏障与藩篱,关系国运安危,绝不能任其沦丧。他在奏折中大声疾呼:“国之疆域,尺寸不可让于人!” 誓死主张朝廷无论多大代价也要武力收复新疆失土。为了说服满朝犹豫不决的同僚和手握实权的慈禧太后,他据理力陈新疆的极端重要性。如果弃守西北,这片土地非为英即为俄所乘,将使中国失去西北屏障,京师及蒙古等腹地门户洞开,后患无穷。相传左宗棠还不惜夜访慈禧,恳切表达自己“愿与新疆西北共存亡”的决心,以坚定太后收复失地的意志。曾镇守台湾、此时主管海防的闽浙总督沈葆桢也在此时写信力挺左宗棠,表示海防一时之需不应妨碍塞防长远大计 。在能臣志士合力疾呼之下,慈禧太后最终被说服:新疆绝不可弃,西征势在必行。 


纪录片剧集中对左宗棠据理力争主张收复新疆的情景再现;画面字幕显示的是左宗棠奏折中的铮铮誓言:“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 。


1875年底,朝廷正式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此时的左宗棠年已花甲,本该颐养天年,但他深感“此事不成,则国无宁日”,毅然决心倾尽余生来完成这场收复之战。他在西安祭告先圣先师,声称“即使变卖家产,也要筹齐军饷,决不让祖宗疆土旁落他人”。临行前,左宗棠特意命人打造了一口黑漆棺材,随军西运,表示“不彻底收复新疆全境,绝不生还” 。一个老人披挂上阵、抬棺出征的悲壮身影,成为了晚清朝野上下为之动容的传奇一幕。



筹款粮饷与现代武备:西征前夜的艰苦准备


在正式西征之前,摆在左宗棠面前的首要难题是清政府极度匮乏的财力和后勤。同治年间连年内乱和对法战争已使国库空虚,如何凑齐巨额军费、粮饷运输数千里,成为收复新疆的生死所系。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第二集《大战前夕》详细披露了左宗棠在出征前夜的三大关键准备工作: 


一是筹措军费:清政府囊中羞涩,为筹措西征所需的上千万两白银,左宗棠想尽办法。在奏请朝廷从国库划拨部分款项的同时,他获得懿旨特许向外国银行贷款白银500万两,并动员各省分摊协饷 。左宗棠还联系了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协助融资。史料记载,左宗棠不惜以押上个人名誉和身家性命为代价,从洋行高息借款,确保军费如期到位 。


二是保障粮草:从西安出发至新疆腹地,后勤粮草须翻山越沙漠,运距数千里。左宗棠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在兰州等地设立转运枢纽,大力建设“粮道”。他开辟了三条主要补给路线,西出嘉峪关经玉门抵哈密,或由包头经蒙古高原运粮,层层接力运送  。为提高自给能力,左宗棠还令先锋部队在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仅1876年一年就在前线收获粮食五千余石,部分缓解了军粮之需 。在冬季行军的漫漫雪原上,五千辆大车、三万峰骆驼驮运给养,踩着冰雪缓缓前行 ——这一震撼场景在纪录片中通过沙盘推演和特效予以直观再现,让观众体会到后勤保障的艰辛。


三是应对列强:西征在即,国际形势同样复杂凶险。北有沙俄早在1871年就趁乱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虎视眈眈;南有大英帝国暗中扶植阿古柏,以觊觎新疆和中亚 。左宗棠在出兵前积极经营外交,一方面避开沙俄锋芒,“不先与俄人开战”,集中力量对付阿古柏 ;另一方面通过清政府外交渠道向英俄表明决心,尽量阻止外力直接介入。他审时度势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先收复北疆据点巩固后方,再南下决战,必要时宁可暂缓与沙俄争端也要先剿灭阿古柏  。正因为这一系列审慎的战略部署,左宗棠为日后各个击破强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除了以上三点,武器装备的革新亦是左宗棠备战的重中之重。与许多晚清将领不同,左宗棠深知“以夷制夷”的道理,高度重视引进和仿制西方新式武器。他一面从广州、浙江调集兵工人才在兰州创办制造局,仿造德国克虏伯后膛开花炮和新式七响快枪,改良传统火器 ;一面设法采购英德最新枪炮装备部队,包括射速精良的毛瑟步枪以及每分钟可连发数百发的加特林机枪等。当时湘军所配备的火力之强,堪称“亚洲最先进” 。有德国技师在西征后期现场观察清军演练,惊叹湘军纪律严明、操练有素、武器精良,断言“若与俄国交战,清军未必不能转弱为强” 。事实证明,现代化武器装备是收复新疆的重要保障之一 。纪录片中特别以专家访谈和CG演示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展示了当时清军装备的加特林机关枪、开花炮等“大杀器”如何在战场上发挥威力,大大提升了战役胜算。



沙场鏖战:从乌鲁木齐到喀什的收复之战


一切准备就绪后,左宗棠正式挥师进军新疆。1876年4月,左宗棠统率的西征大军从甘肃肃州誓师出关,浩浩荡荡踏上收复新疆的征程。据统计,参战兵力以湘军为骨干,总兵力号称达七万余人,其中约两万精锐作为野战攻坚力量直赴前线,其余则担负沿途据点防守和后勤运输。左宗棠谨遵“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大军分两路缓缓推进,以确保后勤补给跟上;一旦抵近目标城池,则果断出击,速战速决,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



北线战场上,清军势如破竹。1876年夏,左宗棠命爱将刘锦棠率主力由哈密沿天山北路西进,连下巴里坤、古城等要地,兵锋直指迪化(今乌鲁木齐)。此时阿古柏集团分身乏术,其部署在北疆的重兵集团被湘军连破,节节败退。同年10月,清军收复乌鲁木齐及周边要地,解除了阿古柏势力对天山北麓的控制。朝廷一度有声音主张“乌鲁木齐、吐鲁番既得,可以休兵” (认为既然北疆已收复,不如就此议和止战)。然而左宗棠阅奏后大为愤慨,当即上疏力陈继续进军南疆的必要,据理力争绝不能半途而废。慈禧太后再次被他的坚定所打动,批准了西征军继续作战的请求 。于是,湘军乘胜追击,长驱越过天山,挥师南下进取南疆重镇。



南疆决战更加艰苦卓绝。阿古柏负隅顽抗,在南疆经营多年的“大本营”苦心构筑起号称“死亡防线”的坚固防御网,集中精兵据守要塞,并装备有从英国购得的大批洋枪洋炮。清军南下后先后攻克达坂城、托克逊,1877年春进抵南疆门户巴音郭楞一线。在险恶荒漠中,双方展开反复拉锯战。然而左宗棠“缓进急战”策略此时发挥了作用:他一面稳固后方补给,避其锋芒;一面等待战机,各个击破敌军据点。1877年6月,阿古柏在连连失利、众叛亲离中暴毙(有说法病亡,有传言被毒杀),其余部群龙无首,士气瓦解。清军趁势向喀什噶尔、英吉沙尔等最后据点发起总攻。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指挥西征军攻克了除伊犁外新疆全部失地,南疆大小八座重镇重新插上了大清龙旗 。消息传回内地,举国振奋,朝野纷纷称颂这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第一次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百万平方公里失土的壮举 。清廷为此特加封左宗棠为二等侯爵,以示褒奖。新疆各地军民亦感恩戴德,在许多城镇树立起“左公祠”,香火朝拜,纪念这位拯救家园的英雄 。



不过,新疆真正回到祖国怀抱还有最后一道难关——被沙俄占领的伊犁地区。沙俄早在1871年借平乱之机出兵侵占伊犁,一直拒不归还。左宗棠在1878年肃清阿古柏残部后,随即腾出手来与沙俄交涉。他主张先礼后兵:一方面派遣特使与俄方谈判收回伊犁,另一方面在军事上绝不松懈,随时准备“以战促谈”。面对沙俄咄咄逼人的姿态,68岁的左宗棠没有退缩。1880年初夏,左宗棠不顾多年戎马劳顿留下的疾病缠身(长期边塞生活令他患上痢疾、风疹,甚至一度咯血),也不顾此时自己痛失妻子、长子和两个女儿的沉重打击,毅然决然将西征军大本营从甘肃酒泉向前推进了1500里,亲自进驻到气候炎热的新疆哈密,直接指挥对俄交涉和可能的战争。临行那天,他让人再次抬出那口随军黑棺,一同行进在大军前列,以示自己“不收复新疆全境决不生还”的决心 。据说左宗棠此举在伊犁前线中外各方中引起巨大震动,沙俄方面也被这位老人的气魄所震慑。终于,沙俄在同时期与欧洲列强鏖战正酣、不愿在东方树敌的现实压力下让步了。通过左宗棠部署的武力威慑和清政府代表坚决谈判,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签订,除伊犁河谷西端一小片土地外,俄国将伊犁大部分地区归还中国。至此,整个新疆重新纳入中央版图,“自古以来新疆属于中国”的法理和事实也得到进一步确认。



历史功勋与时代共鸣:左宗棠精神的再评价


随着左宗棠西征的圆满成功,清政府很快着手在新疆恢复行政管辖。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由左宗棠的得力部将刘锦棠担任首任巡抚,新疆从此作为省级行政区划归中央政府直接治理。回望这段历史,左宗棠在晚清风雨飘摇之际完成的这场西北远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收复被侵占的大块领土。新疆重归版图,使中国一下子恢复了约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相当于当时清朝疆域的六分之一)。可以想见,若没有左宗棠的铁血担当,新疆极可能在清末的版图中永久地脱落,中国近代史乃至今日的版图都将改写。有人形象地评价:“没有他,我们现在去新疆或许就像出国一样要办签证了” 。更有学者指出,如果当年听任新疆异族割据,不仅中华民族将痛失广袤的西域疆土,更无从享有新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战略空间——仅石油一项,新疆探明储量就足够全国用上百年。由此观之,左宗棠收复新疆之举对于近代中国的民族版图和发展潜力所意义深远,实在不容低估。



左宗棠其人,也因此被后世誉为“晚清最后的铁血英雄”。他以年近七旬高龄披坚执锐,不计个人安危安逸,誓死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其爱国之赤忱与勇毅担当,足为后世楷模。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中兴名臣中,左宗棠的这份执着和硬骨尤其令人敬佩。当李鸿章等人因财力负担犹豫不决时,正是左宗棠一锤定音地扛起了这面收复失地的大旗。他坚信“寸土必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新疆各族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恩人。在左宗棠西征途中,他命人在沿途荒漠栽种了数千里“左公柳”(沙枣柳树)以改善沿线环境、方便行军。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时,仍看见当年左公亲手所植的杨柳迎风挺立在大漠边道,不由肃然起敬。“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许多解放军指战员感慨万千:正是有左宗棠当年奠定的基业,“祖国西北的大好河山才得以完璧归赵,今日我们才能踏上这片土地” 。



如今,透过《左宗棠收复新疆》这部精良纪录片,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客观地重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也重新审视这一功绩背后的爱国主义精神力量。在晚清那个内忧外患、风雨如晦的年代,左宗棠以一介书生之身,胸怀“卫国卫疆”之志,最终扭转乾坤,完成了一项彪炳千秋的伟业。这种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品格,穿越一个半世纪的时空,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情感共鸣。正如纪录片中展现的那样,当危机来临,总有人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为国家筑起长城。左宗棠,这位曾一度在流行影视作品中不甚起眼的晚清老将,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新时代的致敬,愈发彰显出民族脊梁般的铁血担当。在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新征程上,左宗棠的故事依旧激励和鼓舞着后来人。这正是《左宗棠收复新疆》引发观众热烈反响的深层原因——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尘封史实的重现,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共鸣。正所谓“铁马冰河入梦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峥嵘往事,仍将长久地留存在国人集体记忆之中,激荡起我们心中不灭的家国情怀。


上一篇:落日余晖:晚清“四大名臣”启示录
下一篇: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个宁乡人因战功卓著,升任新疆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