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 遨游书海
——— 对话著名书法家刘壮韬
文字/刘世树 欧阳文章 图片/田宏贵 刘炜
刘壮韬
个人简介
刘壮韬,1923年出生于凤凰县沱江镇,自幼醉心书法,尤善楷书,曾担任湘西州书协理事。
艺术简历
● 1992年—1994年参加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举办的第一期高级书法学习班学习。期间,书法作品两次入选入展教学成果展及入刊作品集,评为优秀学员。
● 2001年10月在凤凰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著名画家黄永玉亲自题名。
● 200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临写234位古代书法名家的290件作品,装裱成120米长卷,在凤凰展出,获得广泛好评。
● 2013年8月15日在凤凰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
● 参加中意杯书赛、三国文化书赛等全国书法比赛并获奖。作品被河南翰园碑林、颍州东湖碑林、吉首大学等单位收藏。事迹编入《中国文化名人名录》《湖南文化名家传略》《大陆画乡人物风采录》等书籍。
刘世树来到刘壮韬凤凰古城家中和他对话交流
对话
刘世树: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
刘壮韬:著名书法家
刘世树:刘老,非常高兴见到您,按照我们本地的一句俗语,叫“正月未过年还在”,先向您拜个晚年!
刘壮韬:谢谢,非常开心和大家一起交流。
刘世树:刘老,您今年94岁高龄,还在坚持书法创作,真是非常让人钦佩呀!
刘壮韬:我现在每天都要坚持写一幅以上的书法作品,这么多年来,练习书法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学习、健身的一种方式。
刘世树:最近,我认真拜读了您的《刘壮韬书法》这部书法作品集,这些作品笔法严谨,结构大方,无论整体章法,还是细枝末节,尽显法度森严,端庄脱俗的笔力,可以感受到您在书法上的功力非常深厚,您主要临摹哪些古人的书法?
刘壮韬:我练习书法,主要就是从唐楷入手的,往上,再追溯到魏晋时期的一些名家名帖,王羲之、王献之即“二王”的书法我非常钟爱,练习较多。唐代以来的顔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以及怀素、张旭、苏轼等名家的名帖也有过较为系统的练习。
刘世树:研习书法这么多年,您对中国的书法艺术有怎样的认识?
刘壮韬:我觉得我们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活体,一点一画,如同人的五官手足,或粗或细,或正或斜,动静有序,形神兼备,各得其所。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传承五千年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铸造汉字书法的民族灵魂,并将之发扬光大,传播世界。
刘世树:非常认同您的观点,书法艺术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民族灵魂,更是我们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当前,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相信书法艺术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弘扬。
刘壮韬:我前些年办了个书法班,学生不少,好些吉首大学的学生也专门来学习书法,感觉现在青年一代学习书法的氛围很浓。特别在我们凤凰,在书法领域,年轻一辈有不少都非常优秀。
刘世树: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学问。那么,学习书法有没有什么诀窍?
刘壮韬:我曾经专门对怎样学习书法做过一个总结,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有“五心”,即爱心、决心、恒心、信心、虚心。
刘世树:仔细思量,这“五心”应该是相互关联的,有“爱心”,从骨子里热爱书法这门艺术,他才会下定“决心”去学习。“决心”下够了,才能有“恒心”坚持下来。有了“恒心”,必然会不断进步,学习也就越来越有“信心”。真正对自己有“信心”的人,才不会浅薄、狂妄,反而,会更加“虚心”地向他人学习,然后,就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刘壮韬:你解读得非常到位,要做到这“五心”非常不容易。当然,难能,方可贵,这也是一般人很难成为真正大书法家的原因所在。曾国藩在谈到如何读书的时候曾强调“三贵”:贵恒、贵勤、贵专。说得太对了。
刘世树:据我了解,您是书香门第,祖上是凤凰的大户人家,您的家庭教育和所受的熏陶都应该对您的书法学习有所助益。
刘壮韬:我的祖籍在江西的丰城,大概在明朝的洪武初年,我祖上随当时著名的蓝玉大将军征讨贵州。一直到清康熙年间,祖辈才迁居到凤凰。我祖上大多是武将,后来,在和平时代,慢慢转为耕读传家,书香门第。现在古城开放的陈宝箴纪念馆,就是我家的祖居。
正因为当时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父亲又热爱书法,我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记得小时候,我就非常喜欢书法,在学校,老师会在我们的练习本上画红圈圈,圈圈画得越多,就说明你的字写的好,同学之间,经常会相互较劲,攀比,我经常会得最多的红圈圈。
刘世树:我一直认为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也是可以遗传的,文化的涵养也是可以一代代累积的。
刘壮韬:只是后来,我的家庭发生了较大的变故。从1952年开始,因为特殊时代的原因,我不得不漂泊异乡,直到1963年才回到凤凰。虽然回到了凤凰,但没有正式工作,只能靠砍柴、挑脚谋生。当时我身材单薄,体质不好,最多只能挑八九十斤,每天就靠卖一担柴赚一块钱来养活自己,照料家人,基本上放弃了书法的研习。
常建诗《宿王昌龄隐居》
后来,我又被下放到农村,从事生产劳动。直到1979年,才按政策回到城里。此时,我已经55岁,突然感觉大好的青春年华就这么过去了,非常痛心。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痛下决心,重新拿起丢弃多年的毛笔。
刘世树:也就是说您到将近60岁的时候,才开始真正系统地练习书法。
刘壮韬:是的。当时,正因为感觉自己已年过半百,时不我待。所以,练习书法也就非常用功,几乎每天都要练习到晚上11点半才睡觉,凌晨3点多又起来接着练习几个小时,写倦了,再到屋外跑步锻炼身体。基本上,一天当作三天用。
刘世树:这需要很强的意志力。
刘壮韬:我这样一直坚持了5年,这期间,我临习了大量的唐代楷书名帖,练习过的纸张有好几大箩筐。特别是为了练习手腕的力量,我特意找来一个两三斤重的钢圈,套在手腕上。
刘世树:专门套一个钢圈?这个有意思,就像现在有人跑步,专门在腿上绑一个沙袋,等一段时间后,放下沙袋,就可以健步如飞了。
刘壮韬:古人练习书法的时候,也常在手的虎口处放一杯茶水,练习的时候,尽量保持杯子平衡,让它不倒,同样是为了练习腕部的力量。
刘世树:可以理解,这么迟才开始系统练习书法,要取得成绩,必然付出超出常人几倍的努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句话用在您身上再合适不过。
刘壮韬:人生有限,学海无涯。记得我70岁那年,还报考了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高研班,函授学习了两年,还被评为优秀学员。所以说,只要心中有热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刘世树:现在,凤凰不少老百姓有这么一个说法,在凤凰“黄永玉的画,刘壮韬的字。”从中可见,大家对您评价非常高。
刘壮韬:千万不能这么说。黄永玉是我们凤凰,我们湘西的骄傲,是真正的大艺术家。我虽然和他曾经是同学,但艺术成绩不能比。
刘世树:您和黄永玉先生还是同学?
刘壮韬:我们都在文昌阁小学读的小学。
刘世树:文昌阁小学很有名,沈从文、黄永玉这些名人都曾在这里读过书,这所学校为凤凰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
刘壮韬:当时,我和黄永玉就在一个班上,我个子高些,坐在后面,他个子矮些,坐在我前面。他每天上学经过我家,都要来喊我,邀我一起上学。
黄永玉是一个很念旧的人,每次来凤凰,接待完客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会想起我们这些老同学,然后打电话叫我们到他的玉氏山房坐坐,聊聊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当年我们一个班的同学,就剩黄永玉、我,和另一个同学在世了,都是九十多岁了。
刘世树:你们都非常高寿呀!
刘壮韬:我一共有兄弟姊妹6人,都是长寿。前些年,我编了一首《健康歌》:早睡早起,规律生活。勤俭朴素,豁达淡泊。戒贪寡欲,知足常乐。科学锻炼,营养配合。追求上进,寿康高歌。
刘世树:这首《健康歌》里蕴含的长寿之道很科学,且包涵了人生智慧。据我所知,前段时间,著名画家刘鸿洲老师专门为您刻了一枚闲章:“壮翁九零后”,非常有意思。闲章应该是一语双关:一来您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了,另外,您虽然高龄,但依然像“九零后”的年轻小伙子一样,热爱生活,痴情艺术。
刘壮韬:生命成长,年事渐高,这是自然规律。但是,内心不要为之所困,要有乐观的心态,要不断追求自己喜爱的东西。
刘世树:好的,我们就聊到这里。最后,祝您身体健康,艺术长青。
法度森严质朴敦厚
——— 评刘壮韬的书法艺术
◎欧阳文章
刘壮韬是湘西老一辈书法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对书法艺术的执着热爱,以及特定的人生阅历所涵养出来的性格特质,形成了他书法艺术法度森严、质朴敦厚的特点。
临《石鼓文》
因为特殊的时代和人生际遇,刘壮韬年近花甲才开始系统研习书法,起步可谓很晚,但他用几倍于常人的努力,实现了大器晚成的超越,实属不易。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较晚地研习书法,也不一定全然不利。有了丰富的人生历练后,在书法研习上或许可以更清醒、更自觉,更容易少走弯路。刘壮韬在重拾笔墨的时候,就从唐楷入手,上溯魏晋,师承二王,博采顔、柳、欧、褚以及怀素、张旭、苏轼、山谷诸大家,不同书体、历代名家都有涉猎,路子走得非常正。再加上研习过程中,有所取舍和侧重,且注重系统性训练,这样一来,他就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钟繇《宣示帖》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年的书法研习过程中,刘壮韬非常注重笔法、字体结构的深入研究。在他的书法作品集《刘壮韬书法》的序言里,他极少谈及他临习过的某位名家,或某一名帖,却用大量篇幅阐述了王羲之《用笔赋》、后汉蔡邕《论书法九势》、东晋卫铄《笔阵图》、唐太宗《笔法决》等关乎握笔姿势、用笔方法、字体结构等方面的要义。这些在书法练习过程中看上去很简单、很基本的东西,刘壮韬却花费大量功夫研习,甚至在前人基础上还做了一番细致的总结。这看似不高明,实则最为受益。因为,真正的智慧是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相互关系,而本质的东西看起来往往就是很简单的,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这个道理。刘壮韬正是从“简”入手,注重基础,扎实锤炼基本功,才使得他的笔力非常深厚,法度格外森严,在临习历代名家名帖的过程中更能做到驾驭自如。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句话阐述的是欣赏文艺作品时,必须对作者本人的思想、经历有所把握。孟子此言发展为后世“知人论世”的艺术主张,成为传统文艺批评的重要方法。
《凤凰八景》
论刘壮韬书法,当然也要“知”其“人”。刘壮韬祖辈是凤凰古城里的名门望族,世代书香门第,从小对古典诗词、传统文化都有较深的浸润,他还是抗日名将顾家齐的女婿。这样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学养熏陶,当然会无形中影响到他的书法创作。中国书法本身是一种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艺术。因为书法的构成元素仅为有限的几种线条,所以要使线条之间的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布局体现出一种意味,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书法者本人的文化精神积累和艺术修养的高度,而艺术修养的积累和文化精神的高度是可以世代传承、累积的。显然,家学的传承让刘壮韬在书法艺术上浸润了特有的气息,故他的书法在法度森严中,也就不失雍容、飘逸的风度。特别是他的诸多行草作品,飘逸灵动、劲健洒脱,彰显出格调高雅的精神气质。
对联
刘壮韬的人生更多充满了坎坷与艰辛。上世纪五十年代,刘壮韬的家庭发生重大转折,他本人也从书香之家沦为一介平民,长期挣扎在社会底层,靠体力劳动维持生计,甚至要忍受与妻儿数十年之久的分离之苦。这样跌宕起伏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形成了刘壮韬隐忍、坚韧、淡然的性格特质。所以,刘壮韬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他最为擅长的楷书作品,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沉稳大气、质朴敦厚的静穆气质。清人刘熙载有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诚如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