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集》,李少君 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
《心学集》诗选
◎李少君
一花一洞天
鸟只为天空代言
一只鸟,就拥有整个天空
巨鲸是大海的代言
巨鲸出动,所有的波浪都为之喧哗
我就为海南岛代言吧
我熟谙此地的一草一木
探亲访友,一花一洞天
诗人啊,你要为人类和世界代言
暮色苍茫,你就是苍茫的见证者
春光乍现,你捕捉第一缕春光
在松溪遇见青山
星夜,携一本王维诗集到松溪
早晨推开窗,抬头就是满目青山
夜行车的清风已经提醒过我
这一定是郁郁松林里才有的草木清香
通往青山的道路有几条?
有一条肯定是我这样循迹连夜而来的
在松溪,青山无处不在
你有意抑或无意,前后左右都会邂逅青山
在青山之下,你想到的也许是都市红尘
那就把青山独独留给我吧
我愿在此逍遥度世,度过与世无争的一世
海 鸥
海鸥啊
你这幻美之神
白云一般的孤高
清风一样的自由飘忽
我起伏不定的心
至今未能如你波浪似的从容荡漾
悬 崖
悬崖,垂直竖立
拦截了所有的道路
直抵眼前,一个必须回答的逼问
武功山祭出的永恒逼问扑面而来
峭壁挡路,你是前行还是回撤?
华南虎遇到过这个问题
它绕着草地转了好几圈
最终还是灰溜溜地打道回府
野鹿也来过
在林阴小道里探索,寻找捷径
后来四腿发软,另觅别途
还是猴子精明
幽灵一样左闪右跳
东晃一下西晃一下倏忽不见了踪影
但最让我倾心的
是一只云外飘来的蝴蝶
停立在悬崖之尖
少顷,翩翩起舞
随后,轻盈地一飞而过……
赞 美
被你点赞过的石头,就是钻石
被你触碰过的铜铁,就是黄金
被你佩戴过的花环,就是桂冠
我的目光,一步一步地追逐你
我的脑海,晕眩里回荡着风暴
被你撩动过的心跳,就是爱
被你吟诵过的文字,就是诗
被你寻找过的男子,就是王
我的心,一次又一次地颤栗
那个男子,是我,又好像不是我
青 团
水面灯影幽暗,浆声中
一星如豆,挂在树梢
游子总是寒夜才能回到家中
堂屋,餐桌上的一盘青团
既是食物,又是温馨的慰藉
添上一杯青柴滚,就是母爱本身
消 息
寂寥逐渐扩张的时候
鸟雀趁机占据了这个领地
不多的几棵树,构成一个林子
鸟雀嘈杂,显出更深的安静
……这一切,恰合我的心意
我在芭蕉下摆一张木茶几
放两三条小凳,也备了好茶
听说你渡海要来看我
给抑郁已久的心灵放一个假
海上风平浪静,正可启航
鸟飞上飞下,松鼠蹦跳其中
绿植花草环绕,一切相安无事
我稍有些疲累,春光里小憩
你还要多长时间才能抵达
我安顿好了所有,准备就绪
致李白
古今共有一片青天
你我共有一种情怀
春风是我们的大道
海色是我们的归途
我欲乘风揽明月
余皆为小事,何足道哉
在射洪谒陈子昂读书台读杜甫诗
众山相拥,唯金华崔嵬
涪水到此处,别有气象
千年之后,我亦慕名而来
青苔遗石痕,得诗圣谒陈公题诗处
长廊流连,多是仰望之人
书斋踟躇者,不乏得道之士
风云变幻之间,多慷而慨之
世事动荡之际,随遇而安
此次仅以一小杯沱酒略表敬意
待我下次过来再痛饮三天
一声长啸破清空
呜呼哉
独立高台之上,顿生低首之心
极尽天涯之境,忽有回头之意
自 述
在古代,我应该是一只鹰
在河西走廊的上空逡巡
后来,坐化为麦积山上的一尊佛像
浓荫之下守护李杜诗意地和一方祖庭
当代,我幻变为一只海鸥
踩着绿波踏着碧浪,出没于海天一色
但我自由不羁的灵魂里
始终回荡着来自西域的野性的风暴
霞浦的海
一
霞浦,霞光的巢穴
霞光从此起飞,霞光从此出动
黄昏,全部收回,织就满天锦绣
二
霞浦,霞光的渊薮
从天边涌来,从海中跃出
取下架笔,蘸一点霞光,写万千彩章
三
霞浦,山海相映
山之陡峭,恰显海之气象
海之辽阔,方有山之险峻
山,高耸出了高度;海,深沉进而深远
四
霞浦自成一世界,云环雾罩
竖立的悬崖是你的,岬角的小花也是
混沌的岛霭是你的,推涌的波浪也是
海是天然舞台,那一轮磅礴而出的崭新的太阳
也是你的
五
海刷新着世界,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
海永远年轻,古老只属于速朽的事物
在霞浦,一切如此现代并继续现代
每天花样翻新的云,每天轮流升起的日和月
你也不再是昨天的你,你已被海风刷新了境界
山 行
野草包裹的独木桥
搭在一段清澈的小溪上
桥下,水浅露白石
小溪再往前流,芦苇摇曳处
恰好有横倒的枯木拦截
洄环成了一个小深潭
我循小道而来,至此
正好略作休憩,再寻觅下一段路
我的心、情、意(序言)
◎李少君
一
诗歌是一种心学。
诗歌感于心动于情,从心出发,凝聚情感,用心写作,其过程类似修心,最终领悟意义,创造境界,得以在其中安心,同时还可能安慰他人,称之“心学”名副其实。
心,是感受和思想的器官,钱穆先生认为心是一切官能的总指挥总开关。学,有学问和学习两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学习。学习,是一种通过观察、了解、研究和领悟使个体可以得到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方式。
诗歌是一种心学,意思是,诗歌本质上是一种感受、学习并领悟世界的方式。心通天地万物,心是具体的、个人性的,但可以心心相通,以心传心,他人亦能感受、体会、理解。
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这是一种心学;而每一个时代,我们也都要面对新的感觉和变化及新的情况,努力学习、思索和理解,这也是一种心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心学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存在方式。人是语言的动物,人也是情感的动物,唯有人,可以用语言把情感描述、记录、储存、升华并保留下来,即使历经千年,仍能打动后人。
二
所以,诗歌也是一种情学。
情,指因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李泽厚认为:动物也有情有欲,但人有理性,可以将情分解、控制、组织和推动,也可以将之保存、转化、升华和超越。若以某种形式将之记录、表现、储存或归纳,就上升为了文学和艺术。因此,李泽厚对艺术如此定义:“艺术就是赋情感以形式”。艺术就是用某种形式将情感物化,使之可以传递,保存,流传。这,就是艺术的本源。
在我看来,艺术,其实就是“情感的形式”,或者说,“有形式的情感”,而诗,是最佳也最精粹的一种情感方式。
古人云:触景生情。情只有在景中也就是具体境中才能激发并保存下来,而境是呈现情的具体场所和方式。
那么,何谓“境”?境,最初指空间的界域,不带感情色彩。后转而兼指人的心理状况,涵义大为丰富。唐时,境的内涵意思基本稳定,既指外,又指内,既指客观景象,又指渗透于客观景象中的精神,涵有人的心理投射观照因素。
境,为心物相击的产物,凝神观照所得。其实质就是人与物一体化。主客融合,物我合一,造就一个情感的小世界,精神的小宇宙。在情的关照整合统摄下,形成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理解。
情境,有情才有境。情景交融,情和景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情境,就是情感的镜像或者说框架,个人化的,瞬间偶然的,情感在此停留,沉淀,进而上升为美。情境是一个情感的小天地。细节、偶然、场景因情感,才有意义,并建立意义。
中国人认为万物都是有情的,世界是一个有情世界,天地是一个有情天地。王夫之在《诗广传》中称:“君子之心,有与天地同情者,有与禽鱼鸟木同情者,有与女子小人同情者……悉得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地之化,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世界,是一个集体存在、相互联系、同情共感的命运共同体。
张淑香称之为一种彻底的“唯情主义”,这种“唯情主义”认为世界万物都有着“一条感觉和感情的系带”,并且由古而今,“个体之湮没,虽死犹存,人类代代相交相感,亦自成一永恒持续之生命,足与自然时间的永恒无尽相对恃相呼应”,从而超越死亡的恐惧,肯定生命本身的绝对价值。
三
诗歌,最终要创造一个有情的意义世界。
意,就有有方向、有目的的情感。意义,指精神赋予的含义、作用与价值,人是有自我反省、觉解能力的,能够意识到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所以,人生是否有意义,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人皆需要寻找意义。
诗,应该创造和提供一个意义世界。那么,如何创造?
前面说了,情之深入、持续与执着,产生意。以摄影经验为例,万物万景茫茫,唯定格截取一点,才能构成具体场景图像,才能有所确定,才能清晰,才能呈现摄影者心意,才能凸显美。
诗亦如此,欲以语言保存情感,亦需截取,固定为境。情凝聚、投注于境,沉淀下来,再表达出来,成为诗,成为艺术。
所以,艺术来自情深,深情才能产生艺术。这点类似爱情。心专注,才有情,才会产生情。爱情的本质,就是专一,否则何以证明是爱情。
艺术之本质也是如此,艺术就是深入聚焦凝注于某种情感经验之中,加以品味沉思,并截取固定为某种形式,有如定格与切片,单独构成一个孤立自足的世界,比如一首诗或一幅画。而阅读到这一首诗这一幅画的他者,又因其中积淀的元素唤起自身的记忆和内心体验,引起共鸣,感受到一种满足感(康德称之为“无关心的满足感”),并带来一种超越性,这就是美。
这种感受,就像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所说的“诗歌是禅坐,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先唤醒己心,再以己心唤醒他心。
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很早就认为:中国抒情诗擅长“从自然万象中提炼若干元素,让它们包孕于深情之中,由此以创制足以传达至高之境或者卓尔之见,以融入自然窈冥的一幅图像”。
而意,自在这情之深刻、专注、凝固之中。当然,这情,不仅限于人与人,还包括对天地万物之情,推己及人,由己及物,王维之思:“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李白之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清照之喜:“水光山色与人亲”;辛弃疾之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古人说:诗融情理,诗统情理,情理结合构成意义。意义予人以目的、方向,予人生以满足感充实感和价值。
在此意义上,布罗茨基说:诗是我们人类的目的。
李少君简介: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十六部,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现为《诗刊》主编,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