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源濂(1874-1927),字静生,1874年生于湖南湘阴。他幼年入私塾,在父亲的亲自教导下课读,后父亲病逝,家境贫寒,全靠母亲做针线活糊口,他和弟弟范旭东也做些杂活添补家用。由于贫困,范源濂愤世嫉俗,学习勤奋,很有上进心。17岁时,在舅父的资助下,他入清泉学校学习,两年后回家乡任塾师。
1898年,范源濂辞去教职,到长沙时务学堂读书,接受新式教育。时梁启超任学堂总教习,范源濂很快便接受了康梁的维新思想,成为梁启超的得意门生。戊戌变法失败后,时务学堂停办,范源濂也受到官府追捕,与唐才常一起逃到上海,入南洋公学学习。1899年9月,梁启超在日本东京创办大同高等学校,继续培养维新变法人才。范源濂与蔡锷应邀东渡日本,就读于大同学校,随后升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不久,他参加了林述唐和蔡锷在东京创办的私人留学团体。同年秋,唐才常在汉口以自立军举义反清,范源濂回长沙准备参加。不幸唐才常在汉口被捕,范源濂急忙偕其弟范旭东潜回东京,随后入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学习。
1903年,范源濂与曹汝霖等人一起,在日本东京开设速成法政科和师范班,分别担任两校的译员。次年,他返回湖南,招募20名女生入东京实践女学校,开中国女生留学之先河。1905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学部拟设立法政学堂,聘请日本人主教,任命范源濂为学部主事。1906年,范源濂与人在北京创办了殖边学堂,有100多学生,授以蒙、藏语及殖边等学科。
接着又创办了优级师范学堂。1909年6月,清政府以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设立游美留学服务处,范源濂代表学部担任会办。1910年冬,他被清政府任命为学部参事,参与制定学制及学校章程。1911年2月,清华学堂正式成立,范源濂兼任副监督。
中华民国成立后,范源濂在梁启超影响下,与黄远庸等人一起发起国民协进会。当南北议和、蔡元培为迎袁专使北上后,范源濂被袁世凯委派为招待员,与蔡元培结谊。1912年3月,国民协进会在天津正式成立,未设会长,共推举18名常务干事负责会务,范源濂被推举为常务干事。5月,国民协进会与民社、国民公会、共和实进会合组为共和党,以黎元洪为党魁,范源濂与汤化龙等人同任干事。1913年5月,共和党与民主党、统一党合并为进步党,以黎元洪为理事长,实际上以梁启超、汤化龙为核心。
范源濂跟随梁启超及其进步党,开始活跃在民初政治舞台上。
蔡元培对范源濂兴办教育的能力极为赞赏,故当他任教育总长后,摒弃政党成见,邀请范源濂为教育部次长。他辅助蔡元培派员接收清政府的学部,然后制定颁布《普通教育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小学教科书编撰办法》及《学生学业成绩考查规程》等,厉行教育改革。由于蔡元培重视高等教育,范源濂重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人合作办了很多实事。7月,他和蔡元培一起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商议重订学制。他在会上提出“发挥国民固有精神”和“提倡个人职业独立”,强调工业教育和职业训练的重要。会议期间,因唐绍仪内阁垮台,蔡元培辞职,范源濂代理教育总长。不久,陆征祥组阁,范源濂正式担任教育总长。
继任教育总长后,范源濂仍本与蔡元培共同制定的教育方针,逐步实施其教育计划,相继公布了《学制令》《小学校令》《师范学校令》《女子学校章程》《中学校施行规则》及《大学令》《专门学校令》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一时各省积极筹办学校,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竞相出版新教科书,教育事业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他特别注重法政教育和师范教育,鼓励私人开办法政学校及其讲习所、养成所,使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1913年2月,范源濂因病辞职,到天津休养。
1913年秋,范源濂应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的聘请,就任中华书局编辑部长。他赴上海就任后,积极为中华书局扩充编辑部,主持编写初小、高小教科书,并编辑出版了《中华新学制中学教科书》和《中华师范教科书》,在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1915年,中华书局改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他与梁启超等人同为董事。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范源濂与梁启超、蔡锷等人积极从事倒袁运动,坚决反对复古逆流。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任国务总理,组织新政府,任命范源濂为教育总长,再次主持教育部工作。为了办好北京大学,他电邀在欧洲考察的蔡元培回国担任校长。1916年10月,范源濂修正国民学校令,恢复单轨学制,继续贯彻民元时与蔡元培共定的教育改革方针。次年1月,范源濂兼任内务总长。在对德绝交问题上,段祺瑞与黎元洪意见分歧,范源濂与许世英反对黎元洪,支持段祺瑞。5月,北京发生“公民团”请愿围攻议会事件,范源濂被段祺瑞派往劝说。“公民团”不肯离去,后被军警驱散。事后,范源濂辞去本、兼各职。7月,段祺瑞借张勋复辟之机重掌北京政权,范源濂再次被任命为教育总长,直到11月30日辞职。1918年春,范源濂赴美考察教育,历时两年。
1920年直皖战争后,直系靳云鹏组阁,范源濂第三次就任教育总长。
他本着过去一贯的教育方针,规定分年筹办义务教育,致力于发展普通教育。次年12月,靳云鹏内阁垮台,范源濂随之辞职。是月,他以实际教育调查社名义,邀请美国教育家孟禄来华,并与蔡元培等70多人召开教育讨论会,出版《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一书。随后,范源濂再次赴美国考察,并转道英国,与英国政府就退还庚子赔款一事进行交涉。1922年11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筹备委员会,推举范源濂为校长。192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11月,范源濂到任就职。他对学校大加整顿,提倡人格教育,主持修订学校组织大纲及各种规程,主张严格考试,多方筹措办学经费。他还聘请吴承仕、陈垣、黄侃等知名学者任教,邀请梁启超、蒋百里、黄郛等名人兼任讲座。范源濂为人正直,作风廉洁,办公守时,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在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教学设备也不断添置。
1924年1月,孙宝琦组阁,范源濂再次被北京政府任命为教育总长。
他表示要留在师大与师生共甘苦,拒不出任,因而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更大钦佩。在内乱不断、国是日非的混乱局面下,教育经费短缺,经常拖欠教职工工资,范源濂自知无法挽救北师大,苦苦支撑到同年9月被迫辞职。
此后,范源濂先后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会长、国立京师图书馆委员会委员、代理馆长,仍致力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范源濂特送一幅挽屏以示哀悼。1927年12月23日,范源濂病逝于天津,终年54岁。(作者:熊尚厚 董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