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名人文学 >正文

湖湘人物 | 龚政文:在北大中文系2024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2024-07-26 15:30   来源:北京大学中文系 [阅读量:1471]

北京大学中文系2024年毕业典礼 · 系友代表发言

系友简介

龚政文,中文系1984级系友,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

尊敬的杜晓勤主任、贺桂梅书记,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作为系友代表出席北大中文系2024年毕业典礼。不久前的一个夜晚,接到母校中文系的邀请,顿时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作为一个入校40年、离校33年的游子,我有一种被母亲召唤的喜悦,一种沉睡已久的密码被连接的激动,也有一种天上掉馅饼的不真实感。我何德何能,配得上在这样隆重的场合,作为中文84的代表登台发言?

这段时间以来,北大南门、32楼、45楼、三角地、大饭堂、老五院、未名湖、博雅塔、图书馆、五四大操场……这些我大学生涯中刻骨铭心的地方,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当然,不断浮现的还有王力、王瑶、谢冕、严家炎、乐黛云、洪子诚、钱理群、董学文、陈平原、夏晓虹、曹文轩……诸先生的遥远而亲切的面孔,也有我那些才华横溢的同学的身影,比如今天在主席台上的吴晓东、张渭毅。弦歌永奏、斯文在兹,正是这些人、那些场景,构成了我的青春记忆、我的北大生涯。“万卷诗书堪用世,一塔湖图总故乡”,在北大的7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7年。

此时此刻,看到台下一张张青春勃发的面孔,仿佛看到了近40年前的自己。有很多话想说,跟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两个方面的话题吧。

第一个话题:来自80年代,不止于80年代

我们那届北大学生,身体上生于60年代,精神上生于80年代。80年代是一个可以媲美五四时期的年代,启蒙与觉醒是我们共同的心路历程,“德先生”“赛先生”的种子深深扎根,爱国进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深刻影响了我们。来到北大,如同毛主席说的,像一头牛闯进了菜园子,埋头不停地吃呀吃。怀疑的精神、理性的思考、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成为我们一生的烙印。北大是有风骨的,北大中文系是有风骨的。

毕业后的这几十年,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巨变。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呼啸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课题:市场经济、国企改革、加入世贸、小康建设、脱贫攻坚、反腐除恶、抗击新冠疫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进入了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在这一过程中,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不再冲动,不再高蹈,不再过度理想主义。我们磨去棱角,适应社会,柴米油盐,鸡零狗碎,但为着中国的光明和进步,我们仍然心怀理想,葆有真情,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用知识和能力服务社会、奉献大众。我们没有忘记鲁迅先生说过的话:“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先贤的种子在时代的催化下、在广袤的土壤里拔节生长。可以向老师和同学们报告的是,我们从未丢掉北大的基因,从未忘记北大人意味着什么,也从来不敢让北大因我们而蒙羞。

一个人,最难得的是不忘初心、不失本色;一个人,最可怕的是蜕变异化,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第二个话题:多样的历练,多种可能性的打开

这一部分纯粹是我的个人体会,也许不足为训,但我仍想分享给大家。但愿同学们不要觉得我“爹味”太浓。

大学毕业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生活会沿着不一样的轨道前行。我曾经的梦想是做一名纯粹的学者,后来进入了宣传文化管理岗位,也只想干一辈子文艺。我在湖南省委宣传部工作了15年,在湖南省作家协会干了5年,这20年算是从事文艺工作;2010年到了湖南广电,中间去往湖南日报,后来又回到湖南广电,这14年转行从事新闻宣传和媒体管理工作。说是转行,其实还是在宣传思想文化这个大圈子里打转。文史哲不分家,新闻和文艺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回过头来看,我十分感谢组织上让我不断有新的人生历练,能够延伸职业半径。特别是这十多年来,我成为广电湘军的一员,和芒果人共同奋斗,和湖南广电共同成长,参与了很多重大项目的策划创制,巩固放大了湖南广电的品牌优势。像电视剧《问苍茫》、纪录片《中国》《岳麓书院》、综艺《乘风破浪》《声生不息》,等等,都是这几年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打造的。最近每周五晚湖南卫视芒果TV直播的《歌手2024》,更是创造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得到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点赞。每当看到那么多人发自内心地喜爱芒果台,那么多粉丝来湖南广电的大楼、演播厅打卡,我都感到非常自豪。

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也没有丢掉自己的学术梦,我读了博士,出版了四本书,当然我的这点学术在台上诸位面前不算什么。不过芒果人有一句话,叫做“把爱好做成兴趣,把兴趣做成事业,把事业做成信仰”,我觉得这和北大学人很相似。

从大学毕业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很长,该怎样适应它?该怎样度过它?我的体会是,首先要有自信。从象牙塔走向社会,难免会茫然失措,但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踏实,你一定会干得好。其次要有定力。心有攸归,不必慌张;心兵不乱,万事从容。“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功到自然成”,这些俗语,诚不我欺。第三、要敢于走出舒适区。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干久了,驾轻就熟,难免恋栈,但适当变换岗位不是坏事,将会为你打开崭新的人生天地,当然我不赞成根基不牢、频繁跳槽。第四,要不断学习进阶,一年一年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些。北大的童子功、老底子肯定是好的,但也是不够的。社会需要我们继续修炼、进补的地方太多了。

怎样才算成功的职业生涯?我总结了四个词:安全性、适配度、成就感、美誉度。它们的排列是由低到高的。最起码的是安全,不要奋斗一生一切归零,甚至走向人生的反面。我想这个话不只是对官员有意义。其次是尽量做与自己知识、能力、德行相适配的事,或者说要让自己的知识、能力、德行不断进化,与自己的职位相适配。力小而任重、智小而谋大、德薄而位尊,是很危险的。然后是要有成就感,为学术为行业为社会为大众有所贡献,有所成就。当代中国,旧邦新命,踵事增华,一个伟大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个古老文明的更生再造、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长壮大,一定会给同学们提供立德立功立言的广阔空间。荣誉感我把它放到最高一级,“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沽名钓誉不好,但重视名节是中国士君子的优良传统。因为自己的成就、贡献、人品,让别人由衷地喜爱、称道、尊重,我以为这是一个人最高的境界、最大的享受。刚才杜晓勤主任也讲到士君子,何谓士君子?士君子是那些精神高洁、人品贵重的人,是那些出淤泥而不染、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

“共期世界三千景,此去鹏天九万风”,衷心祝福同学们前程似锦,幸福快乐!祝愿老师们春晖遍洒,文脉长流!祝中文系和中文系的精神与天壤同久,共三光永光!

编辑:叶寻

视播更多>>

名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