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仲池
牛年的春天,不同寻常。空气是那样湿润清新,天空是那样澄澈舒朗,土地是那样丰满萌动,一切都氤氲着无限生机,赋予人们更多的怀想、感奋和期待。
3月2日,雨后初晴。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宁乡沙田的山岭、田野、溪流、村庄,全都显露和涌动着浓郁的绿色,散发着泥土花草的芬芳气息。
△何叔衡
一清早,我就从长沙乘车出发,行程120多公里,又一次去瞻仰何叔衡故居。今年恰逢建党一百周年,作为一名有46年党龄的党员,我深感学党史、悟思想,对于自己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永葆革命初心和奋进斗志的极端重要性。何叔衡是我心中一直敬仰的我党历史上的重要党史人物之一。他于1876年5月27日,出生于沙田乡杓子冲,是出席中国共产党“一大”最年长的代表。2009年6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何叔衡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样一位在一百年非凡的奋斗历程中,为中国革命,新中国的诞生顽强拼搏、视死如归的革命英烈,他的灵魂、血脉里,放射和流淌着最初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绝对忠诚党和人民的圣洁精神光芒。
△何叔衡故居
何叔衡的故居,座落在重峦叠翠的山丘坡边。我仔细凝望,紧依故居后院院墙的松树、杉木、楠竹,在春风吹拂下,荡漾着层层柔软的青绿,生发着旺盛的自然生命活力。回首细看眼前的故居庭廊,虽经漫长岁月的风雨吹打,经多次修缮,白壁黑瓦、斜檐翘角、黄土围墙、青砖地面,依然原貌如初,不改当年典型的湖湘民宅旧姿。
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我在故居陈列的原始物件、历史照片、尘封资料和影像视频前久久伫立、细览沉思。就仿佛看见阴沉沉的天空,缕缕穿透暗云的曙光,朦胧地勾画出山野的轮廓。通往云山书院的田垄小路上,走来一位戴着砂锅小帽、穿着青布长袍的消瘦书生。靠近端详,可以看清他的凝重面容与嘴边留着的小胡子。他就是26岁时考取清末秀才,拒官不做,留在家乡种田教私塾;后来又去湖南一师读书,和毛泽东一道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之后还带领女儿、女婿投身革命,忠贞不渝的何叔衡。在陈列室的展板上,我看到了何叔衡1928年6月,赴苏联中山大学读书,并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途经哈尔滨写的一首诗:
身上征衣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
读诗思人,我的心情异常激动,泪花盈满眼眶。诗句虽平实无华,可字里行间,淋漓坦荡地表达了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此生合是忘家客”,无限深情地道出他心中装着革命,装着劳苦大众,而唯独忘记自家的赤子情怀。正好应证了1929年2月3日,他在写给继子何新九的信中所说:“我绝对不是我一家一乡的人,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求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何叔衡就是坚守着这样的人生观,实践着自己的生命承诺。在烽火征途的每一步行进,他脑海里始终有万里江山,胸间始终有一堆炽烈的感情在燃烧。透过故居陈列的何叔衡的件件遗物,我的心飞向了1931年11月的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会上,何叔衡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工农检察部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内务部代部长。我看见他用一个布袋,里面装着手电筒、日记本、钢笔“三件宝”,不避风雨,不辞劳累,深入苏区乡村调查民情,尽力为苏区人民解决水利、交通、粮食、教育、邮政等民生问题。又看到他从严整顿机关干部作风,为了方便群众反映问题,他在苏区发明的“举报箱”沿袭至今,还在发挥作用。还看到他排除干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纠正改判错案,继而冒着风险,顶住压力,对犯有杀人、贪污、奸污等罪的谢步升判处死刑,打响苏区严惩腐败分子第一枪。更看到他受到错误批判被撤去所有职务,仍无怨无悔,忠心向党,拄着拐杖不辞劳苦在苏区做群众工作。让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的是,1935年8月24日,在福建长汀水口小迳村,他遇敌围堵,决然跳崖,壮烈牺牲,最终实现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何叔衡从一个封建社会的秀才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旧学问一经和革命学问相结合,即是最新的学问,再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便蔚然发出奇光。”此时何叔衡的老战友肖三于1981年写的怀念诗,又在我耳边回响:“矍铄老翁何叔衡,建党初期立殊勋。作事不辞牛荷重,感情一堆烈火腾。平日能谋更善断,赤胆忠心无与伦。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型。”
△沙田包子
我迈着沉重的步伐从故居走出来,这时,天空艳阳高照,万里无云。走在这片被英烈精神气浸染的红色土地上,看着蓬勃生长的春天万物,沙田美丽乡村建设呈现的新美画面,特别是听到乡党委书记贺光亮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沙田发生的巨大变化,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欣慰。全乡898户贫困户去年已全部脱贫。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升级,目前已形成优质水稻种植、畜禽养殖、药材种植、红色旅游、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现在沙田已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学区名录”,正在精心打造红色法制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去年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达10多万人。正在我和贺书记交谈时,“沙田包子”传统手工技艺非遗传承人吴达求来到了我们身边。他是应我的邀请而来的。在长沙营盘路“沙田包子”店,我去买过沙田包子,品尝的结果确是名不虚传。我查史料知道,沙田三国时属吴国新阳县。“沙田包子”起源于三国末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沙田包子的特点是油而不腻,清鲜爽口,皮薄味香,特别讲究包子的醒发和蒸制,强调“三分白案,七分醒发”。吴达求告诉我,听老一辈讲过,1917年夏天,毛泽东与湖南一师的同学蔡和森、肖子升到沙田开展社会调查,就住在何叔衡家。当时,何叔衡还特地到我们吴姓最出名的“包子世家”定做了一锅沙田包子。时间过去了100多年,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沙田包子”的名声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大,去年我们在省内外已发展4000多家加盟门店。全乡从业人数达1.5万人,占总人口50%左右,有9000多人在外经营包子。加上开辟包子原材料加工基地,制作、销售“沙田包子”,沙田包子已成为沙田乡村民共同致富的一大特色产业。说到这里,吴达求兴奋地说:“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我们乡正在依托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拓展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生态农业观光领域,把沙田建设得更富裕、文明、幸福美丽。”
听到看到沙田的现实情景,再展望沙田的美好前程,我想革命老前辈何叔衡在天有灵,也会热泪如雨,欣慰无比。想到这里,我深深意识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应是我们当代共产党人的重大责任,更是我们必须身体力行发扬光大的光荣使命。回望百年奋斗路,又踏时代新征程。我从接触到的沙田乡亲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上,看到了他们崭新的精神面貌和追梦圆梦的奋斗豪情。
这时,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在铺着柏油的平坦乡村大道上,慢慢排成了长长的队伍,井然有序地拥向何叔衡故居。飘扬在队伍前头的红旗,像一片红色的云霞,映红了大家的脸庞,也映红了春天的乡野。
2021年3月8日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