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走进罗云故居。
罗云故居位于涟源市白马镇孙家桥管理区兴隆村。故居是1950年罗云少将回乡时所建,红砖青瓦结构,上下两层,占地面积162平方米。现保存较好,略显老化,屋中仍保存有老式木制家具。
罗云(1900—1968),原名罗克贵,出生于湖南新邵(今涟源市白马镇罗家坪社区)一个贫苦的佃农家,1928年参加平江暴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头部几次负重伤而大难不死、素有“铁脑壳”之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同时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各一枚。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及红军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时期的晋西北王寨战斗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等。
罗云12岁那年,他目睹父亲被地主活活打死在村外的田埂上,黑暗的世道活活把人逼上绝路,目睹乡里的穷苦百姓几乎同自己的家庭一样,艰难的在饥寒交迫中挣扎,这种苦难的日子好象永远都没有尽头。1914年,罗云流浪到长沙,一天,看到有招兵的,他鼓足勇气前去报名应征。在那个时代,战火连连,罗云接着参加了攻占洛阳、郑州、开封等多次战斗,他在战斗的锻炼中增长了指挥才干。
1927年,在彭德怀的帮助和教育下,罗云被提升为代理连长,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平江起义后,成立了工农红军第5军和平江苏维埃政府,推选彭德怀为红5军军长、滕代远为党代表,罗云任1团1营2连连长,在湘鄂赣边界开展游击战争,1930年6月被编入红军三军团第1师。
1933年2月12日晚,红3军团第1师正在开祝捷大会,突然接到情报:国民党军大队人马向广昌围攻而来,军团长彭德怀急令1师担任主攻任务,罗云主动请战获准,立即率全连官兵星夜急奔霹雳山,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带领连队官兵从主峰左侧突袭,迅速占领主峰,摧毁敌指挥所。而后居高临下,横扫残敌,创造了1个连歼敌500余人的经典战例。敌人气急败坏,拼命反扑,敌机慌乱中大摆乌龙,误将炸弹投在自家阵地上,浓烟弥漫之中,敌人乱作一团,喊叫声、咒骂声连成一片。我军团首长抓住战机,当即向部队发出攻击命令,罗云一跃跳出堑壕,身先士卒冲向敌阵。忽然,他左臂被敌人枪弹击中,鲜血顺着衣袖流淌,他咬紧牙关包扎好伤口,继续率领全连冲锋陷阵,直到后续部队赶来接替1师。由于罗云在霹雳山战斗中洞察敌情,指挥有方,机智勇敢,身先士卒,为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立下卓著战功,其所在连被红3军团授予“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他个人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1935年9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从甘肃边界出发,继续北上。当日下午,逼近甘肃南部的腊子口,是川甘两省的天险门户,素称“天险”。在这次战斗中,周恩来亲临前线指挥,他从望远镜里看见罗云左手拿枪,右手拿刀,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腊子口守敌冲去,看见罗云歼灭守桥之敌,接着又攻占了沿岸的敌碉堡、兵房和仓库。攻占腊子口的消息,从营团一直传到毛泽东那里,“罗铁头”的美名由此传遍全军,电影《万水千山》中的罗副营长的原型就是罗云。
罗云历任红三军团四师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抗大学员,冀察热辽军区第20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零陵军分区司令员,衡阳军分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革命战争时期,先后9次负伤,荣立大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64年1月离休,1968年11月在广州病逝,享年68岁。
1927年,在彭德怀的帮助和教育下,罗云被提升为代理连长,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平江起义后,成立了工农红军第5军和平江苏维埃政府,推选彭德怀为红5军军长、滕代远为党代表,罗云任1团1营2连连长,在湘鄂赣边界开展游击战争,1930年6月被编入红军三军团第1师。
原标题:开国少将——“铁脑壳”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