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便利店行业,有一个品牌从湖南小县城萌芽,历经20年发展到20000多家门店,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最新便利店Top100榜单中,芙蓉兴盛稳居前十,且近三年排名始终保持稳健。其穿越周期的增长韧性背后,是创始人岳立华对零售本质的深刻洞察与精准践行。
从批发到万店连锁
出生于70年代洞庭湖旁的岳立华,童年记忆中满是水灾、荒瘠和食不果腹的匮乏。作为家中幼子,他早早承担起看店、进货的重任。19岁时,岳立华与二哥在大通湖镇开批发部,在月薪不足80元的年代,俩兄弟半年赚了近10万元。
然而好景不长,岳立华两兄弟在麻布厂创业中,不仅赔光赚的钱还欠下5万元外债。于是,岳立华带着借来的6000元到南县租了一个门面,这一年岳立华24岁。
在起步阶段,岳立华早上进货,妻子负责看店,他做蹬三轮车送客的工作,凭借着用心和专注做服务,他做到年收入12万元,还清债务的同时,还将小店升级为自选超市。
2001年,随着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超市进入市场,岳立华与岳德华、柴进、欧健民将各自经营的超市合并为连锁品牌,统一进行配送管理,正式创立“芙蓉兴盛”,开启下沉市场零售传奇的序章。
值得一提的是,品牌命名背后有着双重寓意,一方面,四人相知的起点靠近兴盛大道,这条见证了创业初心的道路成为品牌基因之一;另一方面,芙蓉作为湖南省花,既承载着本土情怀,其花开成簇的特质,也象征了四人对品牌蓬勃生长的期许。
2006年,随着大型商超陆续进入三四线城市,岳立华为了避开与其正面竞争,将目光聚焦社区场景,锚定30~80平米的社区便利店。
岳立华始终以“家”的理念深耕合作伙伴关系,将精选原厂正品、低于市场批发价作为供应链的核心准则。在他看来,中国人骨子里,最重要的就是“根”,本质上是对“家”的信仰。品牌如同大树,只有将合作伙伴视为家人,才能让“根系”扎得深、长得稳。
为了快速拓展市场,在连锁加盟普遍严控采购权的当时,岳立华不仅只收取很少的加盟费,还允许加盟商进行自主采购,这一策略让芙蓉兴盛在短期内快速拓展了规模。当门店形成规模效应的优势后,芙蓉兴盛凭借与上游谈判直供集采、开发自有品牌,精准匹配市场需求,为加盟商构建更多利润空间。
根据官网数据,截至目前,芙蓉兴盛已覆盖湖南、广东、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等16个省市的80多个地级城市和400多个县级城市,门店数量超2万,日均服务6000万社区居民。
第二增长曲线
随着线上购物时代的到来,岳立华感知到线下零售的压力,在2014年,正式成立兴盛优选,开启线上化探索。
2015年,兴盛优选将线下商品搬到线上,由门店店主送货给消费者,但由于用户习惯尚未养成宣告失败;次年尝试重资产自营模式,由于难以与巨头比拼价格与效率,两年亏损2000万元;第三次瞄准菜市场商户,设立配送站却因供应链协同不足、增量价值不明显转型受阻。
直到2017年,岳立华从芙蓉兴盛的便利店体系中找到灵感,让门店老板成为“团长”,构建“社区便利店团长+线上预售+用户自提”的模式,将便利店转化为前置仓,成功激活了线上业务。
有数据显示,2017年10月,兴盛优选上线“阿必达”系统后,新模式应用到62家门店,日均订单从2000单跃升至2万单;2020年兴盛优选GMV突破300亿,至今业务仍辐射15省。
经历了三次模式试错,兴盛优选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是对零售本质的深刻洞察,让线上流量回归社区场景。
第一,聚焦下沉市场,实现线下资源的极致复用,通过便利店网络重构社区团购的基础设置。岳立华将芙蓉兴盛的门店转化为自提点,解决配送难问题。门店老板既是零售经营者,又是社群团长,充分满足社区消费者的日常需求。
第二,凭借标准化的极简模式实现裂变,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即用户路径越简单,规模化越快。一方面,简化交易流程,用户小程序下单,次日自提点提货,解决地址匹配、配送调度的难题;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提升转化率与复购率。
第三,围绕核心区域,搭建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比如,与供应商合作实现产地直采,降低采购成本;通过中心仓库租赁、改造自建物流,整合社会车辆资源,实现轻资产运营。
结语
岳立华用“家”的理念构建商业生态,以“根”的哲学深耕下沉市场,他用二十年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商业长青,是源于对价值的持续创造。
从湖南的小批发部到万店连锁的零售巨头,芙蓉兴盛的每一次转型,都是对生态位的精准重构,也是中国零售企业在变革中寻找生存坐标的缩影。
如何在消费升级与渠道迭代中找准自身价值?如何构建“根系稳固、枝叶繁茂”的商业生态?
6月25日~27日,华糖云商邀您相聚湖南·长沙·W酒店“创新无界——2025中国食品产业创新增长大会”,与全国100+创新企业、200+创新渠道平台、300+超级大商、行业专家,深度探讨企业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黄金生态位。
关注大会动态,与千万同行者共启增长新征程!